台湾南亚芯片企业信息:
品牌名称 | 台湾南亚芯片 |
全国门店数 | 1501家 |
注册资本 | 370万元人民币人民币 |
成立日期 | 2015-01-20 |
登记状态 | 存续 |
公司类型 | 有限责任公司 |
所属省份 | 广东 |
所属城市 | 深圳市 |
所属公司 | 南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|
公司地址 | 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昌翔路158号 |
经营范围 | 物联网智能设备的研发和销售; |
台湾南亚芯片品牌介绍:
南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3月4日,致力于DRAM(动态随机存取内存)之研发、设计、制造与销售,并在美国、欧洲、日本、大陆设立营销点,其最大股东为台塑集团之南亚塑料股份有限公司。
该公司资本额403亿台币,员工人数约4000人,总公司位于华亚科技园区,生产基地为一座八吋晶圆厂及一座十二吋晶圆厂,分别位于桃园南崁及泰山南林园区。南亚科技多年来专注于研发及智慧财产权的建立,并已培养近800人的研发团队。
在制程进度上,南亚科技的42纳米制程技术已于2010年第四季开始量产,计划于2011年中全数可转换至42纳米(不包含部份为利基型内存产品线所保留的产能),以2Gb DDR3芯片生产为主,将于下半年导入4Gb DDR3的产品。3X纳米制程技术规划将于今(2011)年第二季导入投片。南亚科技致力拥有自主技术及经营自有品牌,并持续强化高附加价值利基型(非标准型)内存战线,期能进一步提升台湾DRAM产业在国际的竞争力。
为提升技术力与竞争力,南亚科技于2008年4月与美国美光公司(Micron)签订10年共同研发合约,共同致力于先进制程技术,开发更高附加价值产品。南亚科技与美国美光公司(Micron)签订50纳米以下制程技术共同开发合约,自2008年12月起共同分享华亚科技的产出。华亚科技已于2010年第四季完成50纳米技术转换,并达产能满载每月13万片之投片。华亚科技计划于2011年第一季开始42纳米量产,且于2011年年中完成绝大多数的产能转换。此策略联盟,与美光共同研发,同时在台湾培养本土的研发人才,使技术在台生根,以达到永续经营的目标。
经营理念
「技术生根,永续经营」
致力于先进技术与产品的开发。同时在台湾培养本土的研发人才,使技术在台湾生根,永续发展。
充分利用已开发完成的先进制程技术,提升产品的价值,达到求取最大获利的目标。
经营目标
跻身成为世界一流DRAM内存及相关产品制造服务供货商,以两位数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为目标。
南亚科技除巩固其在标准型内存市场市占率外,更积极经营利基型(非标准型)内存市场,包括服务器用内存、消费型内存及行动式内存(Mobile RAM)三大核心产品线的研发、生产及销售。在服务器用内存及消费型内存领域已有优异成绩表现,且行动式内存领域正逐渐茁壮。预期这些高附加价值产品在2011年占总营业额比重可提高至三成以上,可为南科销售量带来逐月成长,且期许2012年能挑战营收过半的策略目标。非标准型内存利润较高且市场稳定,属高附加价值的产品,南科致力强化该内存战线,期能进一步提升台湾DRAM产业在国际的竞争力。
经营策略
秉持台塑企业「追根究柢,实事求是」之经营理念,南科致力于拥有自主技术及经营自有品牌。
南科与美光采共同研发,目标在2012年达到自主研发目标。
南科长期经营自有品牌,品牌销售占出货量超过90% ,其中OEM客户(如联想、宏碁、华硕、 HP 、 Dell等)占75%,且在供货商评比中名列前茅。
在台湾设立制程技术研发中心,与技术伙伴美光同步研发,并以最先进的技术,于最大的生产基地量产,获得最大利益。
技术发展
南亚科技认知技术发展为经营内存产业的命脉,于2008年4月与美国美光(Micron)签订50纳米以下制程与产品共同开发合作,共同致力于先进制程与产品的开发。50纳米世代正在导入生产中,42纳米预计2010年下半年开始量产,30纳米正在研发中。我们与美光公司共同研发,同时在台湾培养本土的研发人才,使技术在台湾生根,以达到永续经营的目标。
质量政策
南亚科技深知企业欲永续生存,须以顾客导向作为经营基础。我们将不断地投注于制程技术的提升,与借由有效的员工训练,使文件、操作程序、原物料、制程环境、量测仪器、与制程控制等能趋于完整与一致,以求取更高的质量保证标准,提供更优质的服务。
「我们秉持追根究底、实事求是的精神,精益求精,以满足客户对产品质量、交期及服务的需求。」 ---连日昌 总经理
质量承诺
提供满足客户对产品质量、交期及服务之需求为本公司对客户之承诺与努力达成之目标,此一承诺与目标将依ISO 9001 及 ISO/TS 16949质量管理系统为最高指导原则及各部门作业之依据,透过全员参与使全体人员了解并贯彻实施质量政策
质量系统
为有效整合企业的组织、责任、程序、过程与资源等质量管理活动,作为达成既定政策及目标的手段,质量系统的建立,应满足下列的功能发展:
质量系统能为公司员工(视各单位职能别)了解且有效运作。
提供满足客户的产品。
强调事前预防而非事后追查。